2014-02-11 大媽正在撤退黃金市場洗牌在即
(來源:中證券時報網) 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中國黃金市場熱鬧非凡的一年:全年金價下跌28%創出近30年之最,中國大媽逆市搶購助推西金東移,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大量湧現。或許像金價高位大跌的 轉折一樣,中國黃金市場已經進入洗牌進行時,並將於2014年深化。
從“買不到”到“賣不出”時間倒回至2013年初,當時黃金結束了長達12年的牛市,首次出現大幅下跌。金價的下跌更製造了“中國大媽搶金”這一載入史冊的現象。那段時間,許多金店賺得盆滿缽滿,每天唯一擔心的就是批發商沒法及時供貨。
在香港,內地遊客貢獻著半數的黃金消費。但自2012年起,黃金零售開始放緩,當年按月計算的珠寶鐘錶銷售同比增速為3%至18%。而2013年“中國大媽”的橫空出世一度改寫了香港的黃金銷售行情。根據香港統計署公佈的數據顯示,去年4月,在大媽的豪放搶金帶動下,香港的鐘錶珠寶銷售金額同比大幅增加68.4%。當時多數金店都存在庫存不足的問題,可供顧客選擇的款式也很少,而大媽們的要求也不高,能夠搶到一件都已覺得幸運。
可是好景不長,2013年4月之後,香港的珠寶鐘錶銷售開始逐漸下滑,5月的銷售額增速回落至34.5%,7月28.2%,9月更低至5.6%,10月10.5%。大媽撤退,香港的黃金零售被打回“原形”。一位金店負責人介紹說:“去年3月之前,足金每克賣380元都供不應求,現在每克價格降到296元,最低的時候賣過252元,銷售也還不如去年初。”據了解,金店每天公佈每克黃金的售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。佔大頭的是金料的成本價格,這部分根據紐約現貨金的價格走勢而浮動,上海貴金屬交易換算成人民幣價格在其網站上公佈。除此之外,金店還會再計入房租、工人工資等運營成本。對於一些知名品牌,由於品牌推廣費用較高,附加費用也會高於小型金店,這就是小店的價格低過大品牌的原因。
珠寶商利潤降至5%
儘管黃金售價一降再降,也未能帶動銷售。“市場被人為破壞了,一個地區的消費需求是固定的,被過度刺激後消費意願降低,明年後年要買的金飾,今年上半年都買了。一些以投機為目的買家,看到金價下跌,手中的投資虧了,更不出手了。”一位銷售商感嘆道。
黃金銷售盛況不再,商家爭相打折促銷,珠寶店的盈利難免被侵蝕。“去年早些時候純利率輕易可以達到10%,現在達到5%至7%都很難。”這位銷售商表示,“珠寶商的利潤受壓已在預期之內,黃金銷售放緩了,而租金和人工等固定成本在不斷增加,純利率能達到5%已屬不錯。”據香港統計局公佈最新數據顯示,11月內地從香港進口的淨黃金規模76.39公噸,較10月131.19公噸大幅削減42%。剔除央行儲備用途,進口黃金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珠寶商的需求減弱。
對於2014年的金價走勢,高盛發布報告預計,伴隨美國經濟數據好轉,以及息率回升,黃金的收益將繼續受壓,這將導致對黃金需求持續減少。高盛預測,2014年國際金價的目標價位為每盎司1144 美元。
黃金行業將面臨洗牌
持續十餘年的黃金牛市讓中國老百姓重新認識了黃金,中國黃金市場得以快速發展壯大。隨著2013年金價以近三成的跌幅收官,黃金市場洗牌的腳步聲已越來越近。
在金價下跌階段,需求也將下降,銷售將逐步成為企業經營的壓力,高買低賣甚至都有可能出現,庫存也就成為主業之外企業最大的風險,負債率高的企業將更加苦不堪言。這些是金礦生產商和銷售商都將面臨的局面。
此外還有兩個問題可能加劇這一過程。一個是行業信譽問題。據統計,2013年中國黃金珠寶行業投訴數量已經超過電信行業,前期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得不到解決,最終以消費者投訴形式大量爆發,對行業信譽形成打擊,進而影響市場需求。另一個問題是渠道經營模式。近幾年,金店數量大幅增長,無論城鄉,金店遍地開花,黃金銷售早已進入“戰國”時代,但真正做優做強的企業則難覓踪影。
一直以來,黃金行業競爭較為落後,很多企業經不住市場的大風大浪。假以時日,真正的“巨鱷”只要以良好的公眾形象、科學的管理、全面的服務在消費者面前呈現,就會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。
(2014年02月10日)
轉自:https://gold.jrj.com.cn/2014/02/10104116633350.shtml